查看原文
其他

随笔▏ 站在时光的转角处

欧阳永忠 溪流之海洋人生 2023-05-07
点击上方“溪流之海洋人生”即可订阅哦

末年初,我们又站在了时光的转角处,这是总结反思过往,展望规划未来之际。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被称为哲学三大终极问题,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都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终其一生作答。对每个个体而言,特别是在关键时刻,这三个哲学问题常常可以转换为:“我该如何选择?”。人生歧路多多,每个人都得面对选择,或直接或间接,或主动或被动,或关键或次要,这些大大小小的选择决定了我们不同的人生轨迹,赋予了我们不同的生命内涵。

在我看来,人生中每一次选择都蕴涵着这个人对自身、对环境的认知水准,对未来的预见能力,他的选择表达了他所要追求的目标,代表着他彼时的价值取向、脾气秉性和兴趣爱好。我自身经历的选择也不例外。

我是通过1988年的高考,走进了军事院校入读测绘学科中的大地测量专业,1992年毕业后一直从事海洋测绘工作,并融了入海洋这个广泛的领域。纵观我的职业生涯,既偶然也必然。说其偶然,就是由于三两个关键节点上的选择决定了我一生的轨迹,而这三两个选择,显然是受我当时的认知、阅历和内心所要追求的目标所共同驱使,所谓的机缘决定命运是也。说其必然,是因为个人的任何选择从根本上受控于时代大势,受控于国家政策、科技水平与生产力发展状况等宏观背景因素,这只看不见的手在无形中操控和左右着你个人的选择,从根本上控制着你前行的总体轨迹,所谓命中注定是也。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每一个选择落地后,以充满希望和阳光的心态,积极主动地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并能有所作为,这才是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

1984年,离改革开放的元年——1978年,已经过去六年了,家乡湘中农村已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数年,农村已从原来的集体大生产转入了以户为单位的新型生产阶段。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激发和挖掘了每个农村家庭的生产潜力。家庭与家庭之间,比的是谁家的稻田种得最好、产量最高,谁家养的猪数量最多、最肥,谁家的农副生产经营搞得最好、收入最多,农村的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自承包到户一年后,我们那里的粮食短缺问题就得到了全面解决,同时,农副业生产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村里有劳动力的家庭经济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组上很多家庭的孩子,上完小学就辍学投入家庭农副业生产经营,但我的父母以他们对社会发展趋势的超前洞察力,丝毫不为眼前生活的重压和艰难所动摇,依然想尽一切办法为我们姐弟四人创造和提供最好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始终坚守着“让孩子考学出去”的信念与初心。1984年的暑假,湘中农村的“双抢”已接近尾声,过完这个假期,我将升入初三学习。一天下午,我们一家六口正在太阳不是那么毒辣的水田里插晚稻秧苗,有人在马路上高声大喊母亲的名字,告知姐姐考上了中南地区的重点大学——中南矿冶学院(后更名为中南工业大学、中南大学),录取通知书到了。那时县教委招生办公室每天都会在教委办公楼外,以大红榜的方式公布前一天收到的录取信息。听到这样的喜讯,我们一家的兴奋与激动用欢呼雀跃来形容最恰当不过。“读书改变命运”是姐姐寒窗苦读十一年梦寐以求的学习目标,也是她持续鞭策自己努力奋进的最原始动力。姐姐的成功,既为父母多年含辛茹苦的付出争得了荣光,让他们倍感欣慰与鼓舞,更为我们三兄弟做出了榜样,激发了我们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决心,那一刻,我站在水田里,对全家人说:“姐姐考上了大学,我也一定要考出去”。从那以后,姐姐就成了我学习的对标目标,鞭策着我自律前行。

八、九十年代湘中农村“双抢”打稻子剪影

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村生活条件艰苦又枯燥,就如路遥小说《人生》中描写的那样,农村人都想找机会跳离农门,找个“吃商品粮”的工作。那时,农家子弟改变命运的方式不外乎三种:一是接父辈的班,二是通过参军寻找提干机会,三是读书考学。谁家的孩子不要说考上大学,就算是上了中专,也是飞跃农门的“鲤鱼”,这个家庭就成了远近乡邻口口相传教育自家孩子的励志对象。初三阶段,我追求的首要目标就是考上中专,既逃离农村艰苦的生活环境,也能够早些参加工作以减轻父母的负担。这个时期,我已经对农村的艰苦有了深刻的体验与感受,我曾经感受过“双抢”期间,那种在无风闷热烈日暴晒下高强度劳动而喘不过气的窒息;感受过在傍晚月光下插秧,被蚊子盯咬欲哭无泪的痛苦;感受过稚嫩肩膀,以吃奶力气,光着脚,肩挑百多斤湿漉漉稻谷的力不从心;还有远到五六公里外邻乡的高山里检柴、砍柴时,不仅要时刻提防看林人员追赶没收的那种担惊受怕;更要忍受体力透支后,挑柴回家数十步一歇,而尚有漫漫长路,不知何时能到家的无奈。从这种与年龄、体力无法忍受的超强劳动中解脱出来,成了鞭策自己刻苦学习以改变命运的最原始、最朴素动力。虽然我在就读的乡中学一直保持在年级前几名,但学校整体的教学实力于全县而言并不靠前,相应地我在全县范围内的排名并没有优势,能否考上中专,完全靠临场发挥的好坏,最终的考试结果自然与中专无缘。听妈妈回忆说,当我得知成绩后,有那么几天表现出懊恼和失落的状态,父亲曾如此劝解我“你若是块读书的料,读高中上大学比直接上中专更有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现在回过头看,确实如此。我是幸运的!没考上中专,反而为上大学创造了条件,为自己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1985年,县教委首次决定全县考试成绩排名前200名的中考生由省重点中学县一中统一录取,我们这批学生加上一中初中部和分片中学等各个渠道来的学生,均匀分配在六个班里,每个班的学生高一就达到了约六十人,到毕业预选考试前每个班大约在八十人左右。

八、九十年代湘中农村“双抢”插秧剪影

初中升入高中后,我的第一个转变就是从小学、初中一直担任班干部,被老师捧在掌心宠爱的优越感中走出来,接受不再受老师和同学们聚焦关注的状态。班上每位同学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除了学知识外,最根本的就是通过考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也是父母对我们的期望。高中三年,我和同学们切实感受到了学习带来的乐趣与愉悦,特别是相邻要好的同学,对于数理化三科,我们会以谁先把难题做出来为荣,第一位完成者通常会兴奋不已。那时,我们在教室比学赶帮,共促学业;我们在操场挥汗锻炼,强健体魄;我们在湄水河畔,放松身心,畅谈着属于年轻人的理想与规划。三年的高中生活,真正是在生动活泼、严肃紧张、开拓进取的氛围中度过的,虽然那时每个同学都有强烈的考学目标追求,但也都有“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思想,并没有过分的焦虑与煎熬。

1988年,湖南的高中生在参加高考前,首先要参加毕业会考,这是获得高中毕业证的水平考试,然后是参加省里统一组织的高考预选考试,其目的不外乎两个:一是减少与高考相关的工作量,二是提高省级招生录取率指标,我所在班有80人参加预选,其中60人通过。最后才是全国统一的高考招生考试。

1988年高三毕业合影

考前,陆续有大学老师来学校宣讲,包括提前录取批次的军队院校,我现在依然清楚地记得海军工程学院(现海军工程大学)就是其中的一所。我当时决定报考军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促成,一是我从小喜欢看电影,平时会随大人们去周边邻村看露天电影,八十代前后的电影不少为军队题材,如《地道战》、《地雷战》、《奇袭百虎团》、《上甘岭》、《高山下的花环》等经典电影,这些电影不仅日渐树立了军人在我内心深处崇高的地位,也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了我的思想、价值观和人生选择,成为军人是当时社会择业的一个主流选择之一;二是与本村同组的一位兄长引导有关,他高中毕业后入伍参加了空军,我们俩很谈得来,高中时经常有信件往来,他对军队的认识和了解给了我正面的影响;三是军校实行供给制,上军校可以减轻父母和家里经济上的压力,这是一个很现实的因素。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参加了报考军事院校的体检,各项指标合格。填报志愿时,受来校宣传老师的影响,重点本科报考的第一志愿当仁不让为海军工程学院,第二志愿是空军电讯工程学院,一般本科填报的是桂林陆军学院、海军电子工程学院,专科填报的是解放军测绘学院航测内业。那个时代,绝大多数同学对今后自己要从事什么样的专业没有什么概念,家长对孩子应该报考什么学校也给不出指导意见,普遍的观点就是无论本科、专科、中专,只要能够考上,离开农村就好,与现在的考生和家长的见识相比相差两重天。思量起来,也可以理解,那时国家包分配,平均主义,行业收入差距不多,现在的专业差距则有天地之别,一旦选择不得当,小则收入比别人差一大截,重则连个工作都不好找,导致生存都成问题,也难怪现在的考生和家长为学校与专业的选择而殚精竭虑,一旦不如愿,则痛苦与焦虑不已,折磨自己也折磨家人。对于这个问题,我的意见是能够顺利如愿最好,不能如愿也要以平常心待之,毕竟决定一件事的因素很多,人生之美之丰富也正是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个人最重要的要具备顺应时代大势的应变能力,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挑战。我认同这个观点: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关键是要肯学肯干,是金子总会发光。

1992年新生队训练一班合影

二文理分科,我选择的是理科,高中阶段最喜欢的是数理化和生物,成绩也相对好,语文是我的最大短板,写出来的作文曾被语文老师作为反面素材当众点评,拼音更是一塌糊涂,为了应付高考,采取的策略是死记硬背。1988年全国高考日期为7月的7、8、9三天,当时理科的考试科目为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政治、生物等七科,其中数学为120分,语文为120分,生物为70分,其余均为100分,理科满分为710。本来我平时的物理成绩还不错,但考完物理出来与同学对答案,发现多道本不应该错的选择题都答错了,记得当时就慌了神,并且影响了后续的英语和化学考试。这一年的化学试卷题量大,我和大多数考生一样,试题还没做完但铃响时到,不得不交卷了。所以考试后不对答案是考生无论如何必须遵守的铁律,否则必然带来消极影响。高考分数更高一些,填报志愿的选择余地将更大一些,人生的轨迹也将随之改变。那时志愿填报是依据估分成绩而非实际考试成绩,考完后学校组织估分,我估了490多分,整个人的心情跌入谷底,那段时间的精神状态可谓处于阴霾之中,连去学校确认志愿填报的心情都没有,是委托要好的同学代为处理的。那个七月的“双抢”只知低头默默干活,空闲亦以独处为主,表面上似乎只是有些情绪低落而已,而真实的内心世界却是风起云涌、惊涛骇浪,毕竟这是人生要面临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这种闷闷不乐的状态一直延续到高考成绩出来。1988年,湖南省的一般本科线是517分,重点本科线是524分,我的总分是522分,离重点本科线差2分。八月初,班主任老师通知我,说是被解放军测绘学院录取了,他陪同我一起去韶山面试,听到这样的消息,全家人的心情亦一扫原先的阴霾,我内心自然是满心的欢喜,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我所经历的高考,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是幸运的,这个关键节点命运又一次眷顾我!我因填报志愿选择了服从分配,原本填报的是专科,却被调剂为重点本科,虽然那时对什么是测绘、什么是航测内业、什么是大地测量根本没有任何的概念。因高考,我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次选择,也完成了人生最关键的一次角色转型,由一名普通高中生变成了青年军人大学生,跨进了测绘这个全新的领域。

1992年新生队训练结束后一班合影

青年学生成长为思想成熟的军人,需要时间的打磨。我所在学员队共有本科、专科、中专三个班级,本科班学员由通过全国高考招生考试入学入伍,专科班、中专班学员由部队层层选拔推荐和通过军队统一招生考试入学,来自地方和来自部队的学员群体,在看问题、处理事情以及与人打交道方面有着显著的区别。现在回过头来看,部队学员处事老练圆通,对自己的定位与人生规划有着非常明确的目标,极其清楚自己要去哪里,按现在的评价标准,他们情商非常高;而我们这些来自地方的学生,则思想单纯而略显稚气,同时也带有当时社会给予的先天优越感,清高书生意气重。这两种特性的学员在一起,哪种倍受队领导欣赏,哪种不被队领导待见,自然清晰明了。

由于带教区队长几经调整,稚气的学子们缺乏细致系统的引导,最终导致我们班形成了一种只想尽快毕业逃离学校的氛围,无人愿意考研继续留下学习,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几位同学,纯粹只是为了给苦口婆心做思想工作的队领导一个台阶,我也是这几位考研同学当中之一。其实历史给了我们绝好的专业发展机会,因为大地测量专业已经连续四年没有招生了,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却因我们的主动放弃而白白流失了!放弃考研,放弃继续留校学习,这是改变个人专业发展轨迹的一个关键选择,每当回首,我还会惋惜当年因无知而做出的这种任性选择,会禁不住问自己:若当年认真投入考研,我的人生将会怎样?我相信整个人生将会是另一种形式,当然,如此一来进入海测领域的可能性也就微乎其微了。这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既偶然也必然,这就是人生命运。

1994年在西安参加GPS技术培训

1992

年6月,毕业分配选择去向单位时,按照当时学校的激励政策,在班级学业成绩和综合测评结果并列居前者,可优先选择工作单位,我获得了这样的资格。我当时选择单位的想法很简单,两条原则,一是不当文职干部,要挂军衔,二是尽量离湖南近一些,我最初的意向单位是武汉广州军区测绘大队。同班湖南藉的同学知道我的选择意向后,中午找我去操场聊了聊,给我做思想工作,说他父母只有他这么一个儿子,将来父母老了,照顾的责任必然落在他身上,必须离家近一点,而我父母有三个儿子,还有我两个兄弟可以依靠,况且我可以任意选择单位,让我不要选择武汉,老乡战友说得实在恳切,我没有犹豫就答应了,或许当年就是因为具有这么单纯可爱的特质才赢得了同学们的认可,得到了全班综合测评第一的人品评价。当年到学校要人的单位中有空军司令部、二炮司令部和海军司令部,我选择了海军司令部。怀着到司令部当个参谋干事的美好向往,我来到了北京报到,司令部的干事办完相关交接手续后,告知我被分配到天津研究所,最终依然还是从事科研工作的文职干部,挂军衔的向往,只在档案里留下了授少尉军衔的痕迹。由此,正式开启了我的海洋测绘人生之路。

1999年随“海洋十一号”参加海上试验

娘有一篇文章介绍哈佛有项调查报告,说一个人平均只有七次决定人生走向的机会,两次机会间隔约七年,大约25岁后开始出现,75岁以后就不会有什么机会了。这50年里的七次机会,第一次不易抓到,因为太年轻;最后一次也不用抓,因为太老。这样只剩五次,这里面又有两次机会不小心错过,所以,实际上只有三次机会。在我过往的人生中,以我自己的认知和体会,三十四年前“读书改变命运”这样的机会我抓住了,三十一年前想要有上军校这样的机会我如愿了,两年前我想要离开部队的想法也落地了。按照哈佛的报告,要么是我对机会的认定有偏差,要么是我的机会次数要多于常人,因为今天,我依然行走在选择的路上,与以往不同的是,少了无知与盲目,多了从容与淡定。

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们这一代人,受益于国家的持续强劲发展与全面进步,既要感恩伟大时代给予的机会,更要感恩国家的长期培养和提供的事业发展平台!

今天,再次站在时光的转角处,面对未来,我始终坚信:只要心怀希望,努力前行,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作者简介】欧阳永忠,男,湖南双峰人,博士,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测绘学会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洋学会海洋测绘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海洋勘测与地理信息研究分会常务副理事长。曾任海军海洋测绘研究所总工程师,兼任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常务理事、海洋测绘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测绘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先后被评为“海军青年精武建功成才标兵”、第七届“海军十大杰出青年”。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相关阅读推荐

随笔▏写在佘湖山的追忆与思念

学科报告▏海洋测绘专业发展研究

光荣榜▏“第二十九届海洋测绘综合性学术研讨会”各奖项表彰名单

会议综述▏英雄南昌 学术盛会

大海遐想----为《海洋测绘》参选“最美期刊”加油

坚守在没有硝烟的战场——做最美期刊《海洋测绘》的坚定支持者

筑梦深蓝

公众号

溪流之海洋人生

微信号▏xiliu92899

用专业精神创造价值
用人文关怀引发共鸣
您的关注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投稿邮箱▏3419640254@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